劉燕華: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大型化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4-05-12 18:44:57 admin 262
來源:《科學時報》記者 廖洋 李粟 / 時間:2009-8-31 13:17:30
  據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9年8月31日訊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的管轄海域,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日前指出,海洋的競爭,其實質就是海洋高新技術與綜合國力的競爭。
  五個方麵體現海洋科技成果
  劉燕華表示,經過有關部門、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共同努力,中國已初步形成了結構較為合理的海洋技術研發隊伍的基礎,初步建立了較完善的海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體係,並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麵。
  一是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發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建立起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體係,自主研究開發了一批海洋動力環境、海洋汙染與水質、海洋生態環境長期實施監測儀器和係統,形成了海洋動力環境要素、搖杆應用模塊、大型浮標、高頻雷達和聲頻監測等一批高新技術突破,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二是近海油氣開發技術已成體係。海洋油氣與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取得長足進展,突破了近海油氣勘探、開發工程和安全等四大領域的一批關鍵技術,基本形成了我國自主的近海油氣開發技術體係。
  三是研製了一批大洋礦產資源勘察技術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四是海洋生物技術發展迅速,躋身世界前列。重點發展了生物工程、遺傳工程、生態工程、生物棲息學等,海洋製品、微生物等研究基本走在了國際的前列。海水深養殖等一批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全麵提升了海洋生物高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整體水平。
  五是初步形成了海水資源利用技術體係。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大型化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形成年產萬噸級膜法和蒸餾法海水淡化設計製造安裝能力,海水直接冷卻和利用技術取得突破並投入運用,海水提鉀、鎂等技術進入工業化階段,初步形成海水資源利用和淡化資源利用的產業技術鏈體係。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我國海洋科技研究起步較晚、海洋科技研發裝備和平台建設相對落後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有待構建等因素製約,我國的海洋高新技術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前期技術研究的估計,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至少有15年。”劉燕華提醒道。
  未來發展瞄準三大領域
  麵對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對海洋科技的重大需求,為進一步推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進步,實現海洋產業整體發展,劉燕華介紹,科技部將重點開展三方麵工作。
  一是要繼續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大力推進海洋科技的創新,繼續加強與完善近淺海技術體係,推動我國海洋技術從近淺海向深遠海的戰略轉移。
  二是要針對海洋技術特點,強化體係與機製建設。具體包括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技術創新體係;建立與研究機構和高校有機結合的海洋知識創新體係,優化科技力量布局,構建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作機製;促進民用科技和軍用科技的緊密結合和有效互動。
  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為推動海洋經濟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國家海洋局和科技部共同聯合製定並發布了《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2015年)》,提出了未來8年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
網站地圖k8凱發體育appk8凱發體育app下載凱發k8體育APP凱發k8娛樂官網app下載體育凱發k8體育APP官方網站下載球盟會APP手機登錄球盟會官網